蓬皮杜展面目全非?陳丹青有不同看法 匯聚72位當代藝術大師的“蓬皮杜現代藝術大師上海展”自10月11日在上海展覽中心開幕以來,吸引了許多藝術愛好者前去膜拜這場被譽為“現代藝術史教科書式的展覽”。 
這個要持續到2017年1月15日的大展,含金量非常高。從1906年到1977年,“一年一人一件”的策展思路涵蓋了西方現代藝術史上幾乎所有的重要藝術流派。然而,門票賣到150元的商業展覽,也引起了一些爭議。由于這個展覽不久前才在東京都美術館展出過,近日,有媒體以“同一個蓬皮杜主題展,日本甩了中國幾個諾貝爾?”為標題,進行了從展覽場地、主辦方、展覽作品,到策展和設計思路,甚至衍生品等全面對比。昨天,主辦方天協文化搬來救兵,請到著名畫家陳丹青來看展,并給觀眾做了一次西方現代藝術的講座。那么,在這位藝術家的眼里,上海的“蓬皮杜”是否真如一些媒體所說那樣,“面目全非”了呢? 38年前看法國藝術展 要開單位證明 收藏了包括畢加索、夏加爾、杜尚、達利等一系列名家作品的蓬皮杜藝術中心,和盧浮宮一樣,是巴黎的地標之一。1906年是重要的藝術流派“野獸派”的誕生之年,同時也標志著蓬皮杜藝術中心館藏作品的開端,而1977年為蓬皮杜藝術中心正式落成并對公眾開放之年。從1906年到1977年的72年里,策展人以每一年選擇一位藝術家的一件作品,共選出71件,其中缺失的是1945年,以紀念二戰的結束。這不是天協文化第一次引進西方現代藝術大師的作品,從2011年開始,他們連續做了畢加索、莫奈、雷諾阿、達利等藝術展。而陳丹青,也曾經出現在畢加索展的講座臺上。作為一個上海人,陳丹青來到上海展覽中心的時候,馬上生出了老上海的感慨!拔疑弦淮翁みM這個地方,是1978年,那時我25歲,這里還叫中蘇友好大廈,舉辦了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次法國藝術大展—— 法國鄉村畫展。當年那個展覽,全國轟動,不僅要買票, 還要單位開證明。我當時已經快進展廳了,都看到畫框了,結果卻因為沒有單位證明,被保安架了出去!”最后,陳丹青還是千方百計地看成了展覽,“就是因為這次展覽影響了我,后來在1980年創作出了《西藏組圖》!38年后,陳丹青感慨道,“現在的年輕人要看西方大師的真跡已經沒那么難了。我覺得,有民間的機構肯出資做這樣的展覽,這才是藝術展應該有的樣子! 陳丹青的觀點是 藝術展可以商業化 這次蓬皮杜展的商業性遭到了一些非議,除了150元的門票比較昂貴以外,展覽場地的局促以及設計理念,也與東京同樣的展覽存在不小的差異。對此,天協文化總經理謝定偉接受采訪時說,“日本展和上海展是同一策展團隊,但日本展是由日本設計師設計的傳統布展形式。而上海的場地雖然比較小,但布展設計卻體現了蓬皮杜藝術中心真正的理念,因為策展人特別要求上海的布展要體現“一年一人一作”的理念,而法國設計師與策展人多次研究后,在展廳設計中借用了中國碑林的概念,一年一塊豐碑,每塊碑后的色彩,正是蓬皮杜藝術中心的標志色彩。實際上,蓬皮杜中心上上下下從主席到策展人再到其他工作人員,都對上海的設計和展覽很滿意!倍惖で嗫赐暾褂[后則表示,在這樣的場地里,這場展覽的設計已十分出色!懊總展覽的策展和設計方式,就像女孩子穿衣打扮一樣,不一定要按一個標準才是美的!睂τ谡褂[的商業性,陳丹青覺得,“在國外,藝術市場和商業操作模式都很成熟,我很不贊同把藝術性和商業性對立起來。藝術可以被商業化,這是沒問題的,我們古代也是這么做的。民間機構把西方現代藝術引進中國,這本來是一件好事,但真的做起來,卻吃力不討好,引來很多爭議。但是,假如大家對這類展覽充滿熱情,或者有人像我一樣,看展之后被影響了藝術發展道路,這就是有價值的! |